【楊立找九宮格交流華】《一本與生生——理一元論綱要》緒言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9cf7cf3c64e4.92357053.

楊立華著《一本與生生——理一元論綱要》出書暨緒言

 

  

 交流

書名:《一本與生生:理一元論綱要》

作者:楊立華

出書社:生涯·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書時間:2018年4月

 

 

【作者簡介】

 

楊立華,1971年3月生于黑龍江省。1998年畢業于北京年夜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年夜學哲學系傳授、博士生導師。代表性著作有:《宋明理學十五講》(北京年夜學出書社,2015年);《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合著,北京年夜學出書社,2012年);《郭象莊子注研討》(北京年夜學出書社,2010年);《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北京年夜學出書社,2009年)等。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朱子理學思惟體系的當代闡釋和重構。中國傳統思惟的現代詮釋,是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基礎學術標的目的。既有的中國哲學史講座場地研討獲得的豐厚積累,為進一個步驟深刻懂得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惟精華奠基了基礎。當然,若何用現代漢語的哲學概念,接續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惟深度、重現中國傳統哲學的思辨內涵,將傳統的中國哲學思惟轉變成當代意義上的活的思惟,而不是以現代漢語梳理傳統哲學的文本脈絡、概念關聯,通過“翻譯”息爭釋將“理”、“氣”等傳統哲學概念嵌進到現代漢語的哲學瑜伽教室文本當中,始終是一個有待戰勝的難題。基于這樣的考慮,本書在語言和寫作范式兩個方面,都做了新的嘗試。

 

在結構設定上,本書基礎按照《太極圖說》的論述次序遞次展開。第一至第三章關注的是本體論問題,第四至第六章是有關心性問題的討論,第七至第九章則著眼于儒家價值的現代闡釋和論證。最后一章“一本”,是對理一元論體系建構中的要點的疏釋和總結。

 聚會場地

作為對兩宋道學思理的接續,本書對于北宋五子及朱子的哲學的焦點問題,如實體與生生、理氣關系、心性關系、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仁包四德等,都以當代漢語的習見概念做清楚析性的闡發和論證性的思慮。而理一元論的取向,則是基于對朱子《太極圖說解》的體系化思慮的深刻懂得。在這個意義上,本書可以被看作對朱子的《太極圖說解》的現代轉寫。出于理一元論體系的完全性的請求,本書關注的只是作為體系的需要環節的關鍵問題,至于相關問題的更為充足的展開,則不在這一寫作的考慮當中。

 

理一元論體系的建構,當然是哲學上的盡力。但作為接續兩宋儒家哲學的思慮的盡力,它同時也是哲學史的寫作。由于體系化寫作并不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情勢,所以,即便像朱子這樣的偉年夜哲學家,也不成防止地在某些主要的體系環節有語焉不詳的處所。這一狀況使得本書在某些問題的討論上,引進了其他哲學家、甚至長短儒家傳統的哲學家的論證和思慮,以補足體系建構的某些缺掉的環節。當然,這些概況上看并非儒家哲學的思惟要素的引進,并不克不及影響本書的儒家哲學的基礎取向。事實上,為儒教學家價值找尋當代哲學的表達形態和理論基礎,恰是本書的立言主旨。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誠體與生生

一、對變化的恒常性的論證

二、使永恒變化得以能夠的世界共享空間形式

三、分別間的彼此感化問題

四、生息不斷或永恒變化意味著差異的不斷產生

五、對中國哲學史上相關問題開展的回顧

六、有無永恒質料的問題

七、程子、朱子對張載太虛概念的批評

八、總結

第二章  無獨必有對

一、主動與被動

二、無限與無限

三、時間與空間

四、體與用

五、聚與散

六、始與終

七、虛與實

八、情勢與質料

九、道與器

第三章  萬物化生

一、邵子對萬物化生的思慮

二、作為質料的情勢

三、能動的情勢與純情勢

四、能動的情勢與性命

五、心靈

六、關于“心即理”的討論

七、質料主義的問題

第四章  心統性格

一、構故意靈的諸要素

二、心與性的分別

三、人之性與萬物之性

四、論寂與感

五、性、情之別與時間性

六、情與知

七、基礎的情緒

八、四端與七情:分化了的情緒或感情

九、欲的問題

十、志與意

十一、思與慮

十二、自與我

第五章  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

一、用與保存境域的展開

二、感官

三、經驗中的時間與空間

四、用的關聯

五、語言和文字

六、對經驗世界的認知

七、用與經驗知識的產生

八、知識的專門化

九、經驗知識的確定性

十、心靈的自我認知

十一、心靈的自我實現與德性之知

第六章  成己成物

一、再論自與我

二、欲求與權利

三、自我實現中的他者

四、對主觀經驗的超出:以莊子為例

五、論感

六、論自愛

七、論憂

八、忠誠

九、服從

十、犧牲

十一、妒忌瑜伽教室

十二、冷淡

十三、變節

十四、顛覆

十五、沉淪

十六、禮俗

十七、政治

十八、歷史

第七章  中論

一、天人之辨

二、心知第一:時間與空間

三、心知第二:情緒與感情

四、心知第三:思

五、應然與天然

六、知與無知

七、為什么要“允執厥中”

八、中之用

九、敬畏與和樂

十、中與正

第八章  仁說

一、六合之心

二、盡心與知性

三、“性附近也”

四、“為仁由己”

五、“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六、“繼之者善也”

七、“心之德,愛之理”

八、仁義陰陽

九、仁包四德

第九章  四德

一、價值與風俗

二、創造

三、節制

四、公平

五、開明

第十章  一本

交流、理一元論的關鍵

二、理氣

三、體用

四、心性

五、形神

六、內外

七、存亡

附錄:朱子理氣動靜思惟的再探討

 

【緒言】

 

作為漢語哲學的一次當代的盡力,本書嘗試接續程子“自明吾理”的路向,以思辨的方法為中國價值重建形上學基礎。之所以采用體系化的論述情勢,是因為本書對兩宋道學的繼承基于這樣的認識:雖然兩宋道學重要經典的著作形態都不是嚴格結構化的,但其思惟的邏輯展開卻自有其完成度極高的體系。在明天這樣一個價值確信缺掉的時代,若何以更具説服力的理論形態重述中國哲學的基礎洞見,至多是當代漢語哲學亟需面對聚會場地的課題之一。體系化的論述情勢,同時也著力于呈顯中國哲學的論證品德。一向以來,傳統的中國哲學更多地被強調為境界形態、體證或工夫形態以及理論直覺家教形態的,這樣的做法雖然必定水平上彰顯了中國哲學的風格和意味,但同時也將其思辨性過度地下降了。透過看似零碎的平實論述,深刻其內在的思理和論證,是中國哲學研討需求始終關注的。

 

復現理一元論是本書寫作的初志。以當代漢語和體系化的形態,從頭表述朱子《太極圖說解》的哲學建構,是我的立意地點。在具體的寫作中,時時體會到的思理和表達的宏大差距,使我清楚這一哲學的盡力只能是對朱子的偉年夜哲學的愚笨臨寫。當然,假如能夠透過這種差距使讀者窺見前賢所達至的思的高度,并由此對中國固有的哲學和思惟生起更強烈的信念和敬意,那么,這里的盡力也就有了其草率形態自己無法承載的價值。

 

兩宋道學傳統將世界教學場地懂得為一個生息不斷的過程,對于這一點,既有的研討已經做了相當充足地闡發。但是,生生何故能夠不已,或許說,變化之永恒不變是若何能夠的,這一關鍵問題卻被整體上忽視了。僅從經驗上事物間彼此感化(或氣的離合)的無限出發,而不克不及提醒出此交流中的概念的必定性,是無法構成有說服力的哲學論說的。以這一問題為線索,生生變化的無限性和廣泛性才幹獲得具體而深刻的懂得。生生變化假如是廣泛和無限的,那么,在一切存有層面上一定都有永不斷息的變化。由此出發,我們將會發現良多一向以來被認為是無可置疑的哲學概念,好比質料,成了全無根據的多余的假設。因為,假如不在基礎的物質資料的意義上懂得質料這個會議室出租概念,那么,這個概家教念就完整是沒意義的;而假如質料是最基礎的物質資料,則在這個層面上生生變化是無所施加的,也就是說,在最基礎的物質資料的層面,變化結束了。中國哲學中的氣的概念,假如包容基礎的物質資料的內涵,那么,也就等于否認了變化的廣泛性;而假如抽往其基礎物質資料的內涵,那氣的概念中就只要廣泛的變化這一個內涵了。在這個意義上,理可以被懂得為是廣泛變化自己,氣則是廣泛變化的具體體現,理和氣本質上是統一的。

 

由于本書的價值論指向,人的心靈問題不得不成為一元論建構的重點。我們將心靈懂得為理本體在個體存有層面上的最高實現。之所以說是最高的實現,是因為心靈雖是個體性的,但卻有其最基礎的無限性和主動性。心、性之別,是理一元論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在這里,我們將性懂得為心靈維持其本身統一的傾向。而心靈的本身統一,也就是其最基礎的無限性和主動性的堅持。心的思慮、籌劃等能動感化,其實只是維持其本身統一的傾向的具體體現罷了。性并不在心的能動感化之外。

 

應然是心靈維持其本身統一傾向的具體落實。心靈有自立設定目標的傾向和能夠。無論是設定的目標還是達成目標的方法,都具有合當這般的情勢。但是,心靈確定的合當這般卻并不克不及必定地達到。由此,就產生了應然與必定不相統一的印象。但是這一印象,實出于對必定的誤解。事實上,經驗知識中的規律的必定性是無法證明的。具體存有間的聯系其實只是規律性的關聯,并沒有舞蹈教室絕對的必定性。必定教學性只存在于以心靈的無限性和主動性為基礎的自立決斷當中。換言之,只要在心靈決定要依照其確定的應然來決斷時,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必定。這是應然與必定統一的一個方面。心靈有決定合當這般的傾向,這種傾向是理本體在心靈中的體現,是心靈的不得否則。在這個意義上,應然與必定也是統一的。

 

家教

語言的處境是哲學思慮的最基礎境域。與佛典翻譯的累積之漸在隋唐時期將漢語的思辨強度推至巔峰一樣,近代東方經典的譯述也極年夜地拓展了現會議室出租代漢語思惟的疆界。侈談釋教對宋家教學的所謂影響,近代以來相熏成風。不察立言主旨、思理統緒之異,捕風捉影,造歧說以耀博學,于修辭立誠之述作本義相往遠矣。內在的思惟對比,往往非但不克不及提醒出分歧思惟傳統間的承轉關聯,反倒會成為深刻懂得每一傳統的障礙。若能跳出思惟內涵、論述形態的比附,著眼于語言的境域和品德,則隋唐釋教的發展為宋學的成績供給了具有更高的思辨能夠性的表達空間,則是確鑿無疑的。本書之所以選擇當代漢語的習成語匯展開論述,而盡能夠防止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的直接應用,就是出于對當代漢語的基礎處境的懂得。盡量應用已經融進當代漢語當中,并且構成了人們日常思惟經驗的要素的概念,同時也就意味著將本身的哲學盡力視為當代漢語的思辨才能的一次彰顯和檢驗。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本書為了更具剖析性地提醒“理”、“氣”等中國哲學概念的觀念內涵,將東方哲學語境中習見的情勢聚會場地和質料轉借為具體共享空間思辨展開的結構性概念。這就不成防止地使擁有東方哲學研討佈景的讀者會不自覺地將其還原到“四因說”的語脈當中,從而忽視失落類似的概念下潛躲著的思理的異質。我們這里所説的質料,指的是構成具體存有的資料性要素;而情勢,則是指資料性要素的結構性關聯。而在我們構建理一元論的盡力中,我們將質摒擋解為質料化了的情勢。本書對情勢這一概念的應用與東方哲學語境當中的情勢概念的關鍵差別在于,否認失落了情勢概念中的目標論意涵。這樣一來,動力的本源就不再是對情勢的尋求,而是情勢自己就是永恒變化的。

 

中國哲學的非目標論傳統,決定了萬有的存無形式的演變并不是一個有目標的辯證展開過程講座場地。而這也是中國思辨傳統始終取易簡之道的根由地點。

 

雖然在潛在的對話關系里,本書始終是以東方哲學的思慮為參照的,但在具體的寫作中,決心回避對話和比較則是自覺的選擇。之所以有這樣的選擇,起首是出于論述簡潔的考慮。由于本書所涉問題的最基礎性,系統的嚴密和論述的完全是我們重要的目標。任何有礙思惟的系統表達的枝節性討論,在我們尋求的樸素拙實的風格眼前,都將是浮夸和多余的,因此是必須舍棄的。別的一個緣由則在于明天漢語世界的西哲研討狀況。百年來的東方哲學的譯介和研討,本來已經產生了豐碩的結果。相關領域的譯述和論著已經成為當代漢語思惟和文明舞蹈場地的珍貴積累,甚至已經深入地改變了語詞系統和言説習慣。但是,近年來,出于某些無法琢磨的心思,這些盡力被貶降為東方學術的低劣的附庸和仿品。援用漢語世界的東方哲學研討,幾乎一定會被認為是某種水平的誤解和曲解。是以,自覺地回避,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在論述的結構上,本書是以《太極圖說》為參照的。第一至第三章,是對“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一節的哲學闡發,是有關本體問題的討論;第四至第六章,則對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一節,關注的是心性問題;第七至第九章,著眼于發揮“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一節的義理,重點在于儒家價值的當代闡釋和論證。最后一章是對理一元論建構的關鍵問題及本書的嘗試性解決的重述和梳理,是彰顯這一思慮的體系性和完全性的主要環節。

 

本書是一次哲學的嘗試,當然,它同時也是哲學史的。盡管始終圍繞著理一元論的建構來展開,但我仍將它視為對兩宋道學的一種解讀。本書雖然在某些瑜伽教室問題的思慮上,不無自得之見,但在關鍵的環節上,都是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相關論證的重現。雖然在價值取向和思理結構上是以兩宋道學為主體的,但我們的擇取范圍卻并不僅限于道學傳統。中國固有哲學雖有取徑之殊,但此中亦有可以會通之處。儒學的第二期開展之1對1教學所以稱為道學或理學,即在于宋明時代的那些偉年夜心靈雖然珍視儒家的最基礎價值,但并不是以而走向無原則的捍衛和辯護。他們之所以持守這個人空間些傳統的價值,是因為他們通過深刻的哲學思慮,提醒教學出了這些價值的義理基礎。以這樣的價值為基礎的生涯方法,因為是合事理的,所以才值得尋求。在這個意義上,兩宋道學可以被視為一種重估一切價值的盡力。重估后的價值系統,雖然還是傳統的,但卻因為更為堅實的理據的確立,而從頭獲得了經久的氣力和生會議室出租機。

 

這是一部“苦心極力”之作。就指向最基礎問題的哲學思慮而言,無論怎樣的準備,也許都是遠遠不夠的。學養之缺、思力之短,在本書的具體展開中,每有表現。“賢卻發得太早”的警醒,也不時在心中回響。但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在一個尚可“洸洋自舞蹈教室恣”的年紀,成此一家之言。辭雖不文,義有可取。讀者察其專心,或能諒其草率。

 

姑存之,以俟來者。

 

責任編輯:姚遠

 

 

 

TC:9spacepos273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