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9780c18e3b92.67196935.
劉年夜杰(1904—1977)是有名的文學史家,他的代表著作《中國文學成長史》,一共出書過四個版本。在他去世47 年后,當我們配合留念他生日120 周年,回看這部著作的四個版本,可以絕對客不雅沉著地賜與從頭評價。

劉年夜杰師長教師早年從事文學創作、文學翻譯和歐美文藝思潮研討,他觸及中國現代文學研討的最後愛好是對《紅樓夢》、晚明小品和魏晉思惟的瀏覽。他從1938 年著手《中國文學成長史》的寫作,上卷寫成于1939 年,1941 年由中華書局出書;下卷完成于1943 年,1949 年1 月方得出書。全書出書,恰遇上時期變更,也為20 世紀前半期的中國文學史共享空間研討畫上適合的句點。在他脫手以前,各類中國文學史曾經出書86 部(據陳玉堂統計),劉著后出轉精,要害不只因他前此曾經有豐盛的文學實績和對世界文學的充足清楚,更在于他對歐洲文學思潮,特殊是法國退化論和社會學派文藝實際的深刻把握。他特殊贊賞朗宋《文學史方式論》所講,一個平易近族的文學,“即是論述各種在政治的、社會的現實或軌制之中,所延伸所依靠的感情與思惟的運動”(《中國文學成長史》第一版自序),因此特殊器重文學的社會屬性和淑世效能,器重社會政治軌教學制和地輿周遭的狀況變遷對文學成長所起的決議感化,也熟悉到文學作為人類心機動動的記載,也因作家特性分歧而浮現出紛紛復雜的面孔。他也認可深受丹納《藝術哲學》及達爾文退化論影響,以為藝術成長取決于種族、周遭的狀況、時期三年夜原因,其間有紀律可循。他受佛里契《藝術社會學》影響,關懷巫術藝術及神話人類學的切磋,受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影響,特殊器重浪漫主義文學的積極感化。他那時已接觸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潮,在會商藝術來源時,曾援用布哈林的《汗青的唯物論》和普列漢諾夫的《原始平易近族的共享空間藝術》。對國際先輩,他最推許的是王國維、梁啟超、魯迅、周作人、胡適、胡小石等人,此中對大眾文學的器重、對新樂府和佛經與文學關系的闡述、對明清小說的評價,深受胡適《口語文學史》和小說論著影響,以唯美詩來歸納綜合六朝詩和晚唐詩,則看到梁啟超的影響,闡述殷周社會狀態,評價唐宋詞及宋元劇曲,多承王國維之說。他將李白、杜甫分辨回進盛唐的浪漫詩和中唐的社會詩,則受他在武昌師年夜教員胡小石的啟示。
固然有以上中外論說與一流學者的後期任務,他深感這一任務“艱巨而風險”,艱巨是指年月長遠,資料復雜,難以做好取舍,風險則在若何防止客觀果斷,產生“不該有的左袒或訓斥”(同前自序)。觸及前者,他的視野不局限于歷代文學作品,舉凡歷代政治舉動、社會變遷、宗教崇奉、藝術氣氛等皆加以追蹤關心,不只廣征四部典籍,且對清末以來有關汗青、哲學、宗教、藝術、考古的結果,皆有所參考。觸及后者,他秉承朗宋所云文學史家“切勿以自我為中間。切勿賜與自我的感情以盡對的價值,切勿使我的感情跨越我的崇奉”的訓條(同前自序),一直堅持客不雅性與汗青性,一直以謹慎沉著的立場往剖析文學景象,賜與公允周延而又不掉小我獨見的評述。
固然苦守以上準繩,劉師長教師涓滴不粉飾他對抒發小我懷抱的浪漫詩歌的情有獨鐘。他以為魏晉文學“完整分開實際的社會人生,充足地表示一種超然的奧秘的浪漫情感”,他以為盛唐詩人“眼里沒有天子王公,沒有禮制名教,獨一的中間,即是小我的放蕩與不受拘束”,他以為李白是“今世浪漫生涯、浪漫思惟、浪漫文學的總代表”,“狂字在這里盡無半點罪行的意味,是一種勇于損壞、尋求不受拘束的浪漫精力的最高表示”,他以為晚明文學“與‘五四’時期的文學精力完整雷同”,“精力上是浪漫的,立場上是反動的,一反傳統的拜古思惟,而樹立重特性、重不受拘束、重內在的事務、重感情的新實際”。在評價詳細作家時,他多用活潑活躍的文學說話,轉達作家的奇特特性和人生遭際,如述屈原、李白、杜甫、柳永、張岱諸段,都很出色。

《中國文學成長史》第一版上冊完成時,劉師長教師自省“人類畢竟是不難流于客觀與感情的植物”,他雖牢牢記住朗宋的三個切勿,但終極仍以為本身是個掉敗者,盼望讀者“給我未來一個修補的機遇”。50 年月初周遭的狀況轉變,劉師長教師在思惟和學術上都盼望盡力跟上時期的變更。他在30 年月曾經接觸的蘇俄唯物史不雅和文藝思潮,這時以新的面孔成為時期的主旋律。他開端當真反思本身先前的學術思惟,也看到很多先前疏忽的新史料,這就有了1957年12 月古典文學出書社出書的第二版《中國文學成長史》。
劉年夜杰師長教師在1957 年版《新序》中說:“我早就打算,想把這部書重寫一遍,增添內在的事務,分為四卷,起于上古,止于一九四九年。”也就是說篇幅擬增添一倍,上限則包含“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因忙而難以完成,“此次印出來的,只在文字上作了些修改,體系體例內在的事務,仍如舊書”。此刻對照二本,可以看到修改觸及以下幾點:一是刪往一些內在的事務,如第一版大批援用的胡適的闡述,以及偶然引及的布哈林結論;二是彌補了一些新見史料與四五十年月學者的較新看法,如胡厚宣的甲骨文研討、譚其驤對《招魂》所涉地輿的研討、趙景深的元明戲曲研討等;三是修正了第一版的一些提法,如將“唯美文學的鼓起”改為“情勢主義文學的昌隆”,將屈原改為具有“愛國愛平易近的深摯情感”的巨大詩人。對于第一版中大批憑藝術直覺所作的帶有激烈小我顏色和才思的批駁描寫,這一版也有較多刪落;四是增寫了《司馬遷與史傳文學》,元散曲增添了馬致遠、睢景臣、劉致的專節,雜劇增添了關漢卿、王實甫的專節,明清小說進步了對《水滸傳》的評價,將清代“說書小說”改為“俠義小說”。
1957 年版可以以為是劉年夜杰師長教師出于順應新時期變更而改寫舊作,盼望跟上時期節拍,但他的苦心并沒有獲得認可,反而遭致年夜範圍的批評。此中復旦師生的批評點,可回納為此書表現“資產階層俗氣退化論的思惟”,不睬解“實際主義和反實際主義的斗爭是文學成長史的基礎紀律”,表示“人道論”以及“評價尺度的過錯”,回結到最后是“資產階層學術思惟”(皆見《〈中國文學成長史〉批共享空間評》,中華書局1958 年版)。劉師長教師在那時,也曾做全盤的深入檢討,在文藝氛圍略微寬松時,也曾再三撰文表達本身的看法。1959 年他撰《文學的主流及其它》,對“一部中國文學史,就是一部實際主義與反實際主義斗爭的汗青”之說,表現不克不及茍同,保持以為“實際意義不等于實際主義,實際文學不等于實際主義文學”,叱責前述公式“是一種新的情勢主義,現實也是一種俗氣社會學的變形”。他在《關于〈中國文學成長史〉的批駁》(《文學評論》1959 年4 期)一文中,以《詩經》《楚辭》為例,以為“議論它們的特點,除思惟內在的事務外,還要留意平易近族情勢,只是單單地提出平易近間創作、文人創作,單單提呈現實主義、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方式,看起來似乎很新,實在并不克不及處理題目”。
1962 年,《中國文學成長史》第二次修訂本由中華書局上海編纂所出書。與上一次修訂本做比擬,這一次的修訂幅度較年夜。第一版中大批援用的東方學者闡述,差未幾被刪削失落了。在闡述文學成長經過歷程和評價作家作品時,保留了原書的年夜體框架和主體思緒。此中明清兩代文學的論述,有大批新的彌補。與那時通行的幾種所有人全體編寫的文學史著作比擬較,劉著的小我顏色仍很明顯,在系統完全、闡述深入及文筆富麗諸方面,也顯然有優越之處。
劉著第四版,實在包括先后出書的兩冊書。一是1973 年2 月上海國民出書社出書的《中國文學成長史一》,書首有劉師長教師1972 年7 月的《媒介》,稱1962 年版后“又作了一些修正”,以此本與1962年版目次比擬,第二章總題《周詩成長的趨向及其藝術特征》,“藝術”改“文學”;第三章《社會的變更與散文的勃興》,后二節先容汗青散文與哲學散文,題目皆增“的成長”三字,將原闡述各部門列為詳目,刪往了《周誥》。改寫了此章的結語,刪往原引章學誠的闡述,參加“這一切都顯示出分歧階層分歧階級的態度和不雅點”,將“后代的汗青家”改為“封建時期的汗青家”。第四章,《楚辭的特征》改為《楚辭的平易近族性特征》。第五章談漢賦,刪往《漢代以后的賦》一節。第八章增添《魏晉的賦》一節。第九章《從曹植到陶淵明》改為《魏晉詩人》,詳細則三曹并述,對曹植頗多貶詞。最后兩章談南北朝的文學思潮與詩人,刪失落了隋代詩人。從年夜端來說,有過度的修改,沒有很年夜的變更。我記載購此書于1973 年9 月,那時罕有可讀之書,像此冊對上古到唐前文學做完全體系的先容,更屬可貴。那時曾細心瀏覽,雖不盡能懂得,但年夜約取得一含混的熟悉。對那時曾經在農場渡過第五年的我來說,堪是一段可貴的回想。
第二冊仍由上海國民出書社出書,版權頁所寫為1976 年8 月初版,我則購于1977 年4 月,那時已到復旦年夜學唸書。此版從出書到上市剛好經過的事況了中國天崩地裂翻天覆地的變更,書的前后也沒有作者的闡明文字。就本冊言,以37 萬字的篇幅專言唐一代文學,1962 年版此部門僅218 頁,此刻增添到512 頁,是完整徹底的改寫。1978 年,批評劉師長教師時,重要針對此本。劉師長教師已于前一年往世。這一年我報考唐宋文學研討生,此本仍作為主要的參考書。本日客不雅剖析,此冊是迫于時勢,受委托而新著。其附會時政,到處皆有陳跡,即轉變先前對士人及其儒學態度的客不雅評價,處處表現尊法貶儒的筆觸。同時也可看到,他對唐代文學一切鉅細作家,以及正統與淺顯文學的全方位不雅照與評價。就我熟悉,那時還沒有一部唐代文學專著,有這般完全的闡述。1962 年版,觸及唐代文學者僅五章,即《唐代文學的新成長》《初唐的詩歌》《盛唐詩人與李白》《杜甫與中晚唐詩人》《詞的鼓起》,此版則增添到十三章,新增或改寫家教較年夜的部門有:《陳子昂與劉良知》對陳鼎力表揚,增寫陳的跟隨者,劉良知部門顯然從批駁史導進。《邊塞詩人與田園詩人》對盛唐詩人有周全剖析。《柳宗元與古文活動》將原書首章觸及古文活動部門,年夜幅度擴寫,推重柳宗元與劉禹錫的成績,韓愈僅淪為附庸位置。《白居易與新樂府活動》《唐代的短篇小說》《李賀、李商隱及晚唐詩人》《唐代的說唱文學》《唐代末年的文學》五章,簡直完整新寫,很多內在的事務都是那時普通文學史不觸及,或觸及而闡述不敷的。我隱約約約有種感到,劉師長教師早年在第一版出書時的匆促、客觀、用情,他一向無為最后完成四卷本古今會通的《中國文學成長史》做足周全預備。在特別汗青前提下,特殊是年事漸增、身材多病時,他順應時風,有逢迎的闡述,也借此將多年積聚的熟悉做一完全的表達。偏頗是不免的,牽強也不竭呈現,但也部門表達了他的新見。假如天假以年,歲月靜好,以劉師長教師的銳悟,是可以有別的的熟悉與總成。我們每小我都從阿誰時期過去,不用苛求也不用粉飾。
最后,我想援用《文匯唸書周報》1998 年7 月11 日刊躲齋《關于舊書重引》中對《中國文學成長史》第一版的評論來作結:“由於它最真摯,它是在作者處于最佳心態時的結果。”
TC:9spacepos273
發佈留言